人工天河——紅旗渠,林縣人的驕傲
在我的家鄉,河南省林州市,有這樣一個5 A 級景點,每年的十一黃金周,都會引來大批游客的參觀,這個景點既不是名勝古跡,也不是自然奇觀。它叫做紅旗渠,是我的祖輩用鋤頭一米一米挖出來的,每次來到這個地方,我仿佛都能看到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,林縣的勞動人民在太行山上辛勤勞動,為了讓自己有水吃,為了讓后代子孫也有水吃。
林縣缺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正統年間,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,有記載的大旱絕收就有30多次,有時竟能夠出現連旱幾年的情況,當地縣志上記載了在大旱時“人相食”的慘況。在林縣解放后,當時全縣的耕地面積一共有98.5萬畝,但是水澆地只有1.24萬畝,相當于全縣只有百分之一的土地能夠正常生產,其余的百分之九十九,只能看老天眼色吃飯。但是我們知道,中華民族向來就是一個自強不息的民族,既然老天不給水,那我們自己來找,新中國成立之后,林縣政府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,但都只是杯水車薪。
到了1959年,時值大旱,人民政府決定修建一條引水渠,把目光瞄向了濁漳河。這個工程被稱為“引漳入林”工程。1960年,工程開始動工,歷經十年,紅旗渠于1969年完工,自完工那日起,紅旗渠帶來的水可以灌溉超過50萬畝的耕地,從此改變了林縣人民的日常生活,成為了林縣人民的“母親渠”。
今日,紅旗渠已經成為了一個紅色旅游景點,紅旗渠精神也一直都在我們心中。在我小的時候,經常聽父輩說起以前的事情,在沒有紅旗渠之前,林縣人缺水的生活簡直是慘不忍睹,一家人共用一盆水,這盆水不僅用來洗臉洗腳,到后來用的看不出來顏色之后,還要倒在缸里面等它沉淀,以便下次再用,當年在林縣娶媳婦兒,是不收彩禮的,只要給女方家挑缸水,那家里老人做主就可以把女兒嫁給你,從這方方面面我們都可以看出水對于林縣人有多么重要。
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,一共動用了七萬人,當時計劃三個月完工的項目,開始之后才發現是根本不可能的,所以只能夠把人員都集中起來,由于當時新中國剛成立,別說現在司空見慣的起重機,當時連個鏟車都沒有,參與修建的人們只能夠拿著自家用于耕種的鐵镢、鐵鍬、小推車上了工地。為了能夠加快工程進度,所有民工都在工地上住宿,晚上下工之后匆匆吃個飯,早早的進入夢鄉,第二天一大早就起來繼續工作,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家鄉貢獻出了自己全身心的精力。
紅旗渠工程的總工程師吳祖太先生,當年只有27歲,在實地勘測期間,遭遇了自己母親病逝和妻子救人犧牲的巨大變故,仍堅守在工作一線,直到1960年3月28日,吳祖太先生聽說王家莊隧洞洞頂掉土嚴重,深入洞內查看,不幸被上方掉落的土石塊砸中,犧牲了在工作一線。據統計,在修建紅旗渠的十年里,先后一共有81位林縣人民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,其中年齡大的63歲,小的只有17歲。
整個紅旗渠縱橫1500多公里,挖掘土石方1640萬立方,興建水庫48座,塘堰346座,共有興利庫容2381萬立方米,各種建筑物12408座,其中鑿通隧洞211個,總長53.7公里,架渡槽151個,總長12.5公里。這意味著,如果把紅旗渠工程挖出來的土打成一道寬2米,高3米的土墻,它就能把廣州經北京再到哈爾濱聯起來。
七萬人用十年的時間,修建了一條人工天河,紅旗渠不僅僅只是個水利工程,它不僅僅是一條冰冷的渠,它有著鮮活的人情,深厚的親情,在這條渠里面更有著真摯的奉獻精神。紅旗渠不僅是祖輩留給我們的物質財富,更是一個象征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標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