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縣紅旗渠,一代人的紅色記憶
“劈開太行山,漳河穿山來,林縣人民多壯志,誓把山河重安排?!弊哌M河南安陽紅旗渠景區,人們就能聽到這首屬于林州的“紅歌”——紅旗渠之歌,響徹在太行山上,紅旗渠畔。
紅旗渠,位于河南省林縣(今林州市),是上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,在太行山上開鑿的一條“人工天河”。當年這項大型水利工程正式名稱叫“引漳入林”,就是把鄰省山西的漳河水,引入嚴重缺水的林縣。
林縣,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區,這個地區石厚土薄,降雨量少,地面無法蓄水,地下又缺乏泉水,有史以來就是水源奇缺的地方。林縣的水寶貴到何等地步,據說那時當地的很多村民,一生大概只會洗三次澡,就是在出生、結婚和去世的時候。
缺水對于以依靠農業為生的林縣人民來說,無疑是致命的的痛苦。平時人們不敢洗臉,日常生活用水都需要從十幾里外擔水回來。據說,曾有一戶人家,在大年三十起早到十幾里外擔水,直到傍晚才挑了兩擔水回來,家中新娶的兒媳擔心,出門去接水,不小心絆倒在石頭上,兩擔水都灑光了?;匚莶痪?,這位新媳婦便慚愧上吊自盡了。
千百年來,林縣缺水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血淚史,而林縣人挖渠引水也是不屈不撓的歷程。查閱資料可知,從元代開始,林縣便有興修水利的記載,公元1268年,林縣人民歷時3年修成天平渠,明清時代陸續修建過十余條小型灌溉水渠。
這些小型水渠雖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林縣缺水的問題,但是為后來興修紅旗渠奠定了基礎。1960年2月,林縣開始建設紅旗渠,它以漳河水為源,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,總干渠70.6公里,全部開鑿在峰巒疊嶂的太行山腰上。
修建紅旗渠的過程異常艱難,說是傳奇也不為過。60年代,正是國家三年困難時期,當時人均只有半斤糧食,人們吃不飽肚子,就上山挖野菜飽腹?!霸绯繙?,中午糠,晚上稀飯照月亮”就是那時人的生活。吃不飽飯,任務又重,林縣人就采取做重活的吃好一點,做輕活的差一點;歇班的喝稀的,上班的吃稠的;飯量小的支援飯量大的,女社員支援男社員等一切能想到的辦法。
就是在如此艱難的物質生活條件下,林縣人民硬是靠一雙手,一錘一釬,在大山上開山鑿石,自制火藥,炸洞放炮,從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,歷時近十年,建成了“紅旗渠”。建成的紅旗渠,干、支渠共595條,遍布全部鄉鎮,全長1500公里,有效灌溉面積達54萬畝。
據資料記載,在紅旗渠的建設工程中,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,架設了151座渡槽,開鑿了211個隧洞,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,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。如果把這些土石壘筑成高2米,寬3米的墻,可縱貫祖國南北,把南的廣州與北的哈爾濱兩地連接起來。
如此宏大的工程,可以說是那個紅色年代的奇跡。90年代開始,紅旗渠順應形勢,開始開發為紅色旅游景區,建成了“分水苑”“青年洞”“絡絲潭”三個風景區。三個景區各有特點,風格不同,但內涵一脈,相映成體。2016年10月,被評為國家5 A 級風景區。
到達紅旗渠景區,首先到的是分水苑景區,這是一處園林式景區,處處鮮花盛開,綠樹成蔭,風景非常優美。這里位于林濾山東北部的兩嶺之間,是一處凹腰處,據說原名為墳頭嶺,后改名為分水嶺。后來成為紅旗渠總干渠的分水閘,由此得名分水苑。
分水苑景區規劃嚴整,翠柏簇擁,渠水奔騰。走進分水苑牌坊,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巨型浮雕,氣勢磅礴地勾勒出林縣人民建設紅旗渠的壯舉。浮雕右側是六幅紅旗渠工程壁畫,記錄了當年建設紅旗渠六個主要的工程。
在分水苑的分水閘樓頂,懸掛著郭沫若題寫的“紅旗渠”三個紅色大字,閘門下分泄處兩股激流,向東南方向奔騰而去。在分水閘后面,有一座“紅旗渠”紀念亭,亭內懸掛著國家 領導人的題詞和各種建設時期的圖片、標本等。紅旗渠紀念館也設在此處風景區內。
走出分水苑景區,乘車上行30公里,就到達了青年洞景區。一路上山高水險,紅旗渠盤繞在太行山的懸崖絕壁上,如一條黃 色飄帶曲轉、壯觀。據說,在70年代,紅旗渠工程竣工后,周總理自豪地向國外友人介紹:“新中國有兩大奇跡,一是南京長江大橋,一是林縣紅旗渠?!?/p>
而在紅旗渠斷壁而鑿的青年洞,是當年紅旗渠的咽喉工程,在這更是讓人領略到“人工天河”的雄險。據介紹,當年建紅旗渠時,需要從陡峭如切的狼牙山上穿過,但堅硬如鋼的石英砂石,一般人幾乎砸不下一塊碎片。
當年,從全縣民工中抽調出青年,組成了突擊隊,以愚公移山般的精神,歷時一年,開鑿出了一條長達600多米的隧洞,由此得名“青年洞”。如今,“青年洞”風景區,被國家命名為“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”。
走進“青年洞”景區,首先看到的是一處叫“鷹咀山”的斷崖,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鷹聳立于紅旗渠之上,極目遠望,意欲展翅騰飛。走近“青年洞”,洞口山崖上刻有醒目的“山碑”兩個字。碑就是山,山就是碑,在青年洞口刻“山碑”兩字,就是要教育子孫后代,永遠不忘當年修建紅旗渠的精神。
在“青年洞”景區還有一處神工鋪景觀,位于虎口崖下,這是還原了當年修渠民工住過的地方。據介紹,當年修渠民工沒有住房,就住在山崖上,山崖住滿了,他們就搭席棚、打地洞。常年頂風冒雪,抗嚴寒戰酷暑,這樣度過了修建紅旗渠的艱苦歲月。
參觀完“青年洞”景區,向西約1公里處就到了紅旗渠第三大景區——“絡絲潭”景區?!敖j絲潭”因其潭深一絡蠶絲而得名,又因濁漳河有“九峽十八斷”,此處是一處較大斷嶄跌水,故稱“天橋斷”,意思就是“天橋處的瀑布”?!疤鞓驍唷碧庯L景優美,有“小三峽”之稱,人們可以乘船暢游,欣賞太行山下的優美風光。
紅旗渠,太行山上的絕壁“天河”,是一代人艱苦奮斗下的“奇跡”,也是一代人的的紅色記憶。